师德师风建设

【金教鞭特辑】刘勇:医者艺也,师者仁也

时间:2020-12-14  作者:文/ 宋沁先 图/ 刘豫川、刘勇本人提供部分照片  点击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说过“病理诊断是疾病的最终判断,病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病理诊断可能就是生命判决书,因此病理形态学的学习必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作为一个病理医生,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过硬的专业技术,做好临床诊疗的坚强后盾。

在和刘勇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从细节里就可以深深感受到他作为一名病理科医生抽丝剥茧、细致入微的精神。同时,他还有拥有另外一个身份——病理学老师兼研究生导师。

今年十一月,刘勇荣获西南医科大学第九届“金教鞭”奖,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学习刘勇身上那股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其教学魅力。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做好高校教师本职

为了当好“教师”和“医生”双重角色,刘勇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一路走来,得到了许多科室老师、挚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也在读书和进修中不断得到提高和锻炼。

2001年留校任教以来,刘勇先后脱产攻读硕士学位、进修学习及攻读博士学位。有付出才有收获,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2019年刘勇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又以决赛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本届“金教鞭”奖,得到了专家评委和同行的一致认同。

“我们无法做到无所不能,但可以做到竭尽所能。”刘勇一直用这句话严格要求自己,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

虽然已经有了近二十年的教龄,但是,每一堂课前,刘勇都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因材施教,并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将病理学知识通过课堂环节讲清楚,让同学们听懂。

而且还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联系相关临床知识及学科研究进展拓展给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让课堂更充实,丰富有趣,同学乐于接受。

刘勇告诉自己的学生:病理形态学的学习需要珍爱标本,敬畏生命,以虔诚慈悲之心,入眼、入脑、入心地在医学之路求索。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勇不仅着力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求他们时刻关注学科知识前沿,培养其科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刘勇说:“医、教、研三者本身就相辅相成、相生相长,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成就一堂精彩的课程,对科研技术、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也能让自己走上讲台时充满自信和力量。”

当回忆起多年教学生涯时,刘勇说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曾经有一位品学兼优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同学,通过刘勇教授的病理学课程学习和后续沟通交流,使之对病理学有了深刻了解并深深喜欢上了病理学,最终毅然决定攻读病理学专业研究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病理医生。

教师是引导者,刘勇帮助学生清除障碍,激励并赋能,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课本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尤其培养其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实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

坚守职业道德操守,做好人民健康卫士

“医学这门学科需要心智与道德的高度融合。医学生的学习是枯燥和辛苦的,但是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逆行的‘白衣天使’作为人民健康的守卫者,为武汉筑起了‘保护墙’,为中国新冠疫情的防控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当我们庄严的举手宣誓:‘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时候,我们就肩负了守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学好医学知识是我们的本职,掌握临床诊疗技术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刘勇语重心长地说道。“医者仁心,师者仁爱”几个字可以说是刘勇的真实写照。

作为第九届“金教鞭”奖获得者,刘勇希望广大青年医学生要牢记使命与担当,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做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永远保有一份理想主义的天真、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一个积极挺拔的人生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