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砥砺奋进70年纪实
时间:2020-08-04 作者:文/黄黎、王伊 点击数:
长沱两江,滚滚不止;忠山之麓,初心伊始。
1950年,西南军区卫生部第一总医院的128名解放军战士,带着93挑药品器材来到川、滇、黔三省结合区域的泸州市,筹建了川南医院,在祖国的大西南播下了一颗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火种。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卫生部直属一分院128名干部战士集体转业,组建川南医院。
医院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诞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展壮大,带着党的期许,人民的信任,一路披荆斩棘、激流勇进,如今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拥有忠山、康健中心两个院区,占地面积共776亩,已完成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获批编制床位4200张,设有临床、医技科室75个,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为一体的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三级甲等综合性临床教学医院。
2020年8月1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迎来了建院70周年的华诞。七十载沧桑巨变,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一代代西南医大附院人使命不忘、奋斗不息,描绘出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党建引领 科学管理 促进医院高品质发展
历经70个春夏秋冬的西南医大附院,医院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现在的崛起成峰,成为一支守护川渝滇黔地区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这风正帆悬、巍然屹立的根源则是医院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带领着一代代西南医大附院人,始终以听党话、跟党走、党建引领贯穿发展的始终。
医院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宗旨,始终将党建同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切实保障党建工作中心地位;通过加强党对医院的领导,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激发活力,提升业务,实现发展。
医院党委不断总结摸索,形成了党建工作的勤学习、全制度、强组织、严纪律的“四大保障”。医院党委定期开展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党内教育活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发展全过程;坚决落实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化医院管理机制。
重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过近70年的不断发展和调整,从建院初的一个党支部到如今的7个党总支,81个党支部,党的队伍逐渐壮大,形成了“医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组织构架,如今,大部分党支部建在科室,临床、医技科室100%的党支部书记是从科室业务骨干中选任,确保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医院党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并认真落实相关责任制,坚持教育、制度、创新、监督并重。
狠抓队伍,严肃作风
群雁高飞头雁领,医院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动态调整干部队伍。不断强化干部培养,组织医院各类干部多层次、多渠道参加学习培训,培养顶得住、扛得起、带得动的人才,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各级党政干部严肃工作作风,坚定群众路线,持续开展“走基层、转职能、改作风”活动,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帮助科室解决实际困难,近几年,每年平均为科室解决问题400余个,大大提升了职能部门的工作执行力,促进了医院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肩负重任,冲锋在前
“善德精医,追求卓越”,是历经70年砥砺奋进而凝练出的医院精神,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全院广大医护人员、干部职工,在日常的诊疗活动和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救援中,积极地履行了救死扶伤的光荣职责。
抢救32111钻井队烧伤英雄、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无论是大灾大难的突发应急,还是贫困山区的扶贫攻坚;无论是慈善爱心的公益活动,还是远赴重洋的国家援助,处处都闪耀着西南医大附院人的顽强身影,因为我们深知“性命相托”的责任和分量。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院主动作为,全力应对,60余名白衣战士相继火线驰援武汉、北京、新疆等地,医院管理及专家团队参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泸州市传染病医院救治工作,科学制定分级分类诊治原则成功抢救了当时川内病情危重的患者之一,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熊洪护士长担任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远赴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开展医疗救援工作,被授予“骑士级独立日勋章”。医院在湖北保卫战、泸州阻击战、医院防御战三条战线上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作为川渝滇黔结合区域的医疗中心,医院不断提升自身的辐射能力,通过医联体、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模式,把优质资源下沉,以“造血”代替“输血”的对口支援方式,培养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对基层医院进行帮扶和指导,截至目前,帮助甘孜州乡城县人民医院、合江县人民医院、叙永县人民医院等10余家医院提升医院等级。
2017年开始,医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陆续派遣医护骨干到普格县、盐源县、越西县等地开展技术帮扶、艾滋病防治、十院百科帮百村活动等扶贫工作,派遣12名驻村干部定点帮扶,积极推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等。
近4年来,7名医院班子成员、3000余人次师生员工先后分赴普格县、盐源县、岭南县等10多个贫困县开展医疗帮扶工作,仅2019年直接投入扶贫经费约240万元。医院先后被表彰为“2018年四川省对口帮扶藏区彝区先进单位”“2018年度四川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先进单位”等4个荣誉称号,多名扶贫干部被表彰为先进个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追求。
人才投入 学科建设 铸就医院高水平技术
“虽然泸州交通不太便利,经济水平比不上成都平原,但是我们的目标和水平不能降低,至少达到国家医疗标准,有些学科甚至按照国际标准来建设。”医院院长杜一华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学科建设,科研先行
医院坚持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高度重视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改进科研管理机制,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深化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孵化能力,充分调动并发挥全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近年来,医院学科建设也是硕果累累。
据2020年5月最新数据显示,临床医学学科位列ESI 全球学科排名继续保持前1%,在《2018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医院结核病学、肾脏病学等8个学科上榜;在复旦版《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和《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和综合排行榜》中,医院在2018年西南区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排名第16名,核医学科、传染感染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共13个科室上榜,其中核医学科连续5年荣登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西南区第二名。
在香港艾力彼医院排名中,连续6年保持中国地级市西部医院竞争力第一名,近日,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以2018年数据为支撑的全国1289家三级综合医院绩效考核中名列全国第97名。
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四川省妇科及乳腺疾病治疗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平台,26个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和1个省中医重点专科。同时医院与澳门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联合成立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学共同建设细胞与分子病理学联合实验室,脑血管病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
近10年,发表SCI论文90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924篇;目前在研科研项目1500余项;近五年,以第一完成单位或参研单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27项,其中参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截至2019年,医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近年来,我们大力投入资源引进和培养人才,尽管我们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成本比北京、上海、广州要高得多,但是我们愿意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杜一华院长如是说。
从仅有128名职工的“川南医院”,到如今的西南医大附院, 医院有职工46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200余人,博士、硕士1400余人,高级职称600余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后备人才6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天府名医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5人,担任省级医学会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50余人,引进外籍专家10人,其中包括全职引进妇科及乳腺外科国际权威塔奇曼教授(荣获2018年四川省天府友谊奖、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同时应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德国波恩大学耳鼻喉头颈中心前主任布兹教授等。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70年的光辉岁月,一代代忠山儿女的不懈奋斗,让医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实现了职工人数增长近36倍、人才素质大幅提高的发展态势,唱响了一曲激情澎湃的忠山人才变奏曲。
技术才是真本领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引进,无论是不断建设高层次平台,还是提升学科建设含金量,最终落脚都是要拥有过硬的医疗技术,以强实力、真本领来守护老百姓的生命健康。
1967年成功开展断肢再植术;1979年成功开展心内直视术;1980年成功开展同种异体肾移植;2004年成功开展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术;2005年成功开展四川省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2007年成功开展第二例心脏移植术,该患者是四川省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保持者。
近年来相继开展了各种微创外科手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人工耳蜗植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先进技术。
医院是四川省妇科疾病与乳腺疾病治疗中心、四川省高危产妇新生儿急救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和“中国胸痛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国家日间手术试点医院,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国家首批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员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川渝滇黔结合区域危急重症及疑难疾病诊疗中心等。
厚德精业 仁爱济世 培育新时代医学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医院坚持教务、教学、教研齐抓并举,为临床医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强化立德树人,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成长平台,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保障。
医院现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儿科学、眼视光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9个本科专业;有院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近460人;临床医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康复治疗学、麻醉学专业为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拥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8门省级精品开放(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课程、3个省级教学团队、 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门省级应用性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课程;全国首批“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培基地(26个专业基地),首个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儿科围产期医学专科培训基地”。
截至2018年,医院学子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西南西北赛区特等奖一次、一等奖六次;全国二等奖三次、三等奖四次。
以人为本 优质服务 获得百姓信任好口碑
优化就医流程
医院不断优化和改进就医流程、改善服务态度。通过综合改进预约、分时段就诊,日间手术,预住院等便民服务举措,减少平均住院日和患者住院费用,节约患者时间。下午门诊上班时间提前到13点,尽可能地保障门诊患者在1天之内完成就诊流程,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
“患者不动、医生动”诊疗模式
2015年起,医院不断推动肿瘤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目前,医院已开通肺癌、中德乳腺肿瘤和中德卵巢肿瘤等MDT及门诊。为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器官疾病患者提供一种综合、全面、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断治疗模式。
这种“患者不动、医生动”的新模式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和解决患者的关键问题,为患者制定全方位、专业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
构建“六师联动”云平台 延伸优质健康管理服务
医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医疗,康复、营养、心理、护理、药师“六师”专家联动的健康管理云平台,提供优质延续服务。推广慢病适宜技术和培养专科技能工作坊,提升基层医护慢病管理能力。
一院两区 让百姓享有舒适的就医环境
2019年,医院康健中心院区投入使用,标志着医院进入一院两区的运行模式,康健中心院区是医疗区、健康养老区、生活配套区三位一体化的现代化医院,未来还会发展层次多样的健康产业,引入文体休闲、医疗旅游、健康体检等内容,培育区域健康产业集群,做到让患者享受一站式高品质的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
往事作序,来日为章,从1950年到2020年,从不畏战火到开拓新篇,医院历经了70年斗转星移,始终秉承红色基因和敢拼敢闯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奋飞不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南医大附院人将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医院”为指引,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卫生水平为己任,继续向未来迈出铿锵的步伐!